1531年,西班牙人.皮萨罗带着不到两百人,就把拥有千万人口的印加帝国掀翻了。
他们抓了印加皇帝,拿了赎金,转头就把人杀了。
同一时期的东大,明朝部队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几次交手,对方没占到什么便宜。
有个叫利玛窦的传教士给欧洲写信,说想像征服美洲那样拿下东大,得派多少人、从哪登.陆,可最后也没成。
为什么东大没走印加的老路?得从西方人怎么看东大说起。
早年间,欧洲人就知道东大的厉害。
清朝灭准噶尔那仗,打了几十年,出动几十万大军,把一个有百万人口、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汗国彻.底从地图上抹掉了。
英国的史书里写,这是人类历史上较血腥的战争。鹅国人全程看着,不少英国人在北印度也见到了从中亚逃过去的人。
展开剩余77%就因为这,沙俄和英国在19世纪中期前,对大清一直客客气气的。
后来鸦.片战争打起来,西方人发现大清好像是不行了。部队烂得很,官.场也腐拜,老百姓看着也没什么精神。
他们觉得,对东大可以再狠点,能捞更多好处。
不过太平天国一闹,西方人又傻眼了。这场仗打了十四年,死了两千四百多万人。
那规模、那惨烈程度,远超欧洲人见过的任何战争。不分男女老少,不管什么地方、什么民族,没人能躲得掉,简直就是全民卷入的大战。
打完仗,当时左宗棠还能逼着沙俄把伊犁吐出来。
这时候他们才琢磨过来,不是东大的人不行,是清朝统治者太拉胯。想在这片土地上搞事,还得靠着大清才行。
甲午战争后,西方人又变想法了。大清连日本都打不过,看来是真要完了。这么大块肥肉,得赶紧抢,谁先动手谁先吃饱。
八国联军就这么打过来了。
结果义和团一闹,他们又不敢想瓜分中国这回事了。那些老百姓,就算皇帝、官员、地主都低头了,他们还是敢跟洋人干。
瓦德西是八国联军的统帅,他说,东大的人哪是什么衰弱不堪的样子,身上还有股子劲儿,英勇善战的精神也没丢。
他还说,欧美日本加起来,也没本事统治这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瓜分东大就是瞎想。
法国有个议员在国会上也说,东大地方大,老百姓骨头硬,跟印度、南洋那些地方不一样。
东大的人是被清朝压得久了,没显出能耐。真把他们逼急了,谁知道会不会出个华盛顿那样的人?瓜分东大,做梦呢。
再看印加,跟东大根本不是一回事。
印加面上看着是个大帝国,其实内部乱得很。不同的语言、文化、部族、宗教,各有各的小算盘,中.央根本拧不成一股绳。
像今天的印度,看着是个国家,其实更像个地域概念,是个“缝合怪”。
殖民者就喜欢这种,皮萨罗敢带两百人去印加,就是知道他们在打内战,能趁机下手。
东大就不一样了。秦始皇那会儿就开始搞统一,书同文、车同轨。到汉武帝时期,又把思想也统一了。
几千年下来,东大早就练成了铁板一块。就算到了近代,国家弱了,东大的这股子凝聚力还在。
还有,东大的体量太大了。那个时候印加一千万人,东大商朝晚期就有八百万人,到了近代更是有几亿人。
工业变革前,殖民者想的是抢钱、占地,得靠侵略、分.裂才能成。可等他们有本事打到东大时,想法变了。
工业发展需要市场,需要便宜的原料。把人都杀了,谁买他们的东西?谁去干活?
所以他们更愿意找当地掌权的合作,培养些帮他们做事的人,把东大当成摇钱树,慢慢薅羊毛。
英国在印度就是这么干的,在孟加拉挑动内部矛盾,扶一个、打一个。
东大的人也不是好欺负的。从陈胜吴广起,过些年就有人站出来反抗。清朝中后期,太平天国、义和团,把朝廷和洋人折腾得够呛。
洋人是来赚钱的,不是来拼命的。把人逼急了,天天喊着“灭洋”,钱没赚到还惹一身麻烦,不划算。
那时候欧洲也不太平,自己人打得头破血流,没精力在远东投入太多。征服这么大个国家,成本太高,不值得。
日本就没明白这个道理,非要全.面侵华,最后把自己几十年攒下的家底全赔光了。
说到底,东大能逃过印加的命运,不是运气。几千年的文明早就把这片土地上的人拧成了一股绳,再弱也有反抗的骨头。
人口多、盘子大,殖民者想一口吞下,根本不现实。加上他们自己有矛盾,更愿意慢慢薅羊毛,而不是硬碰硬。
那些在危难时刻站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底气。
从平准噶尔到太平天国,从义和团到抗美援朝证配所官网浙江,一次次证明,这个民族不管遇到多大坎,总能扛过去。
发布于:福建省盈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