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88年前的今天,淞沪会战爆发,这对于蒋介石而言,是国军正面迎战日军的大规模战争。
因此,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难得硬气了一回,集结了73个师,总计70余万兵力,正面迎战日本的25万大军。
虽然此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中国”的狂言,但最终蒋介石折损了25万兵力,败得一塌糊涂。
展开剩余91%为何会这样呢?难道是国军的士兵全都怯战?三倍的兵力竟然敌不过小小的“倭寇”?
01老蒋决心大干一场!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彻底不装了,他们迅速侵占了北京和天津。
一个月后,他们又如法炮制,故意制造事端对上海发起了进攻,企图通过夺取上海后,把战线由东向西南逐步推进。
当时的日本多么嚣张,在侵占上海之前竟然扬言:三个月,轻松灭掉中国!
而此时,国共两党已经建立了第二次合作,成立了民族统一战线,并且还把蒋介石推选为“海陆空大元帅”。
蒋介石戴着这顶高帽十分得意,但是他也深知面对汹汹来袭的日军,这回真的不能再“惧日”了,上海一旦沦陷,日军下一步势必会剑指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城市——南京。
南京若是没保住,蒋介石的老脸应该往哪里搁才是?
于是,蒋介石咬咬牙,决心拿出点骨气和日军殊死一搏!
他这一挥手,便从全国各地召集了73个师的力量,桂军、越军、川军几乎全国的主力部队全都向上海挺进,就连蒋介石最宝贝的嫡系精锐部队也都拿出来了。
可以说,老蒋这回真的是铁了心要大干一场!
02国军不缺勇士
不得不说,蒋介石难得一次硬气,振奋了国军将士的士气。
当时,很多国军士兵出征前都抱着“必死”的信念奔赴战场,很多士兵都提前给家人留下了遗言。
其中,笕桥航校的故事最为感人。
笕桥航校是国民政府成立的一个非常年轻的空军学院,由于空军战士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够胜任,而当时国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在选拔学员的时候,报名者大多数来自于上流社会的家庭。
这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们,在战争年代本有机会到国外避险,但他们却毅然站了出来,成为了我国第一代空军。
以他们的阅历和学识,他们又怎么会不清楚日本空军的实力,即使国民政府有德、美的军事支援,但是这些支援却极其有限。
全国战斗机总数不过100架,而日军在中国有400架战斗机。战斗机的数量和先进水平远不如日军。
他们大部分都清楚一个事实:毕业,便意味死亡!
然而,在淞沪会战爆发前夕,笕桥航校的学生却争相报名。
一位叫任云阁空军战士报名时央求道:“我没有妻儿,让我去吧,我比他们更没有牵挂。”可那时候,他也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孩子啊!
还有一位空军英烈叫沈崇诲,他是国民政府河北高院院长沈家彝的儿子,北大毕业高材生,刚毕业就毅然报名参加了笕桥航校。
在淞沪战场上,他驾驶着战斗机奉命去轰炸日本的巡洋舰,谁知道执行任务途中飞机发生了故障。
他原本可以跳伞逃生,却毅然决然地猛加油门,朝着日本巡洋舰撞了上去,壮烈殉国。
像沈崇诲这样的空军烈士还有很多,比如高志航、陈锡纯、阎海文……他们平均年龄都没有超过25岁。
除了空军,陆军、海军的士兵们作战都十分勇猛。
201旅奉命在罗店抵抗日军,旅长蔡炳炎放下狠话:好男儿誓死不退!
蔡炳炎以及他的201旅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几乎全军阵亡。
后来,史学家在其中一名日本士兵的日记里发现了一段话:“这场战争太残酷了,中国士兵根本不怕死,他们打到没子弹的时候,根本没有丝毫撤退的意思,直接开启了白刃战,我身边很多战友都死了。”
还有淞沪会战最有血性的88师524团。
当时他们负责驻守苏州河南岸的四行仓库,一共只有400多名官兵。但团长谢晋元为了迷惑敌人,却故意放出了烟雾弹:我麾下800勇士镇守此仓库!
可是,私底下谢晋元却和400名士兵全体写下了遗书,他们已经抱着了必死的决心。
10月末,日军对四行仓库进行猛烈的轰炸,524团为了拖住日军,为学校、工厂转移争取宝贵时间,400名官兵短短四天时间里,竟然击退可日军十次,歼敌200人。
最后524团一半将士战死!
这就是真实的淞沪会战,在战争最激烈的阶段,国军每天伤亡的人数高达一个师。
03为何打不过?
在当今许多“抗日神剧”中,导演都刻意丑化了国军士兵,把他们千篇一律刻画成为怯战的“孬种”。
可事实上,当年的淞沪会战,国军之中都不缺乏“以命报国”的勇士。
然而,战争最后的结果却是国军以伤亡25万人的代价惨败,这究竟是何为呢?
毛主席在南京保卫战爆发之前,曾经总结过淞沪会战的问题,他不止一次通过发表文章建议蒋介石:当务之急,就是避免片面抗战,对军队、国民党内进行改革,同时形成统一作战思想。
毛主席的建议其实也是指出了国军的弊端,虽然国军当时士气非常高昂,众将士也不缺牺牲报国的决心,但是却因为国军的力量来自于各地方部队,使得他们的主帅几乎都是各自为政,很难形成系统化作战协同。
这就是国军惨败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三点。
第一个毋庸置疑:火力悬殊。
当时国军虽然也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器械,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国军的装备从数量到先进程度,整体都比不上日军的水平。
日军在淞沪会战中,一共投入了400多架战斗、300辆坦克、130艘军舰,因此他们可以在海陆空进行协同作战。
而国军当时只有100多架战斗机,参战的军舰数量为0,这使得海空协同作战就输给了日军一大截。
陆军火力方面,日本一个师团就配了600多门火炮,而国军呢?很多师团的火炮都是个位数,甚至没有,就连国军精锐的德械师也只有区区46门。
第二个问题就是决策层的失误。
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期间,蒋介石一直都还寄希望于美西方国家,甚至还找过德国,希望由他们出面调停。
可是,当时的美国还在和日本做石油能源生意,他们又岂会断了自己财路?而德国就更加不用说了,本身两个国家都同属于法西斯,德国又怎么会帮中国得罪日本?
因此,在淞沪会战刚爆发的时候,蒋介石为了等待外援,硬生生错过了歼灭日军先遣部队的战机,使得日军有了调兵增援的时间。
而作战指挥上,国军也如毛主席说的那样,一盘散沙,比如川军行军一个多月赶赴战场,其他省却因为交通问题,抵达的时间晚于川军,这就导致川军打完,再到桂军上的局面。
桂军不顾疲惫奔赴战场,便立即投入到战斗,短短3天时间就折损了4万人,因而现在四川和广西的民间仍流传着一句俗话“家家挂白凌”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补给跟不上。
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早已在东北和朝鲜半岛建立了庞大的补给基地,因此日军的全面侵华战争准备得相当充足的。
可是,蒋介石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前,一直都把重心放在剿共这件事上,从而忽略了军事补给的战略部署。
因此,淞沪会战可以说是仓促迎战,当时的日军补给充足,而国军别说弹药和药品补给了,就连吃饭都成问题,很多部队的士兵一天只能吃得上一顿饭。
在淞沪会战后,毛主席就开始着手于思考统一战略思想的建立,在1938年的时候,他在延安窑洞里奋笔疾书,写下了5万多字的《论持久战》。
由此可见,大规模战争很多时候,不是拼谁的人头多,除了装备以外,还要讲究战略协同、后勤补给。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淞沪会战
2、央广网:八字桥、四行仓库、吴淞炮台……同仇敌忾 血沃淞沪
3、人民网:揭秘:75万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咋就打不过28万日军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淞沪会战
2、央广网:八字桥、四行仓库、吴淞炮台……同仇敌忾 血沃淞沪
3、人民网:揭秘:75万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咋就打不过28万日军
发布于:重庆市盈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