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媒体聚焦

经济日报:如何让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段时间以来,我国各地努力应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不仅在我国受到更多医生、患者和民众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在国际社会也得到更多关注和肯定。本期中经论坛特别邀请中医药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围绕中医药抗击疫情的效果,以及未来我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展开探讨。

3cd80f900cbe0dd1bb6e3618f314f2f4.jpg

主持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医药?

刘昌孝: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暴发过1400多次瘟疫,大规模的有321次。几千年来,在中国历次疫病的防治过程中,中医药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地推动中医药及时介入诊疗全过程,打出中西医结合救治“组合拳”,有效降低了轻症变成重症、重症变成危重症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了疾病救治率。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们再次见证了中医药的作用,如减轻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面对今天的重大疫情和将来还会不断发生的疫情,我们应该弘扬先人的智慧,重视和正视中医药在防治此类新发传染病的价值和作用。

方同华:中医药学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逐渐形成医学理论体系。张仲景《伤寒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都是针对瘟疫和疑难杂病的专门著作。

越来越多的成功治疗案例证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医药疗效显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举例而言,全国31个省(区、市)的省级专家组中都有中医专家参与,26个省(区、市)单独设立了省级中医药专家组。截至2月17日,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共计60107例,占比为85.20%。北京市20家定点医院中医药参与救治率为90%,服用中药患者中出院和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1%;广东中医药参与率93.54%,有效率达89%;四川中医药参与率为90%,有效率约70%;江西中医药参与率95%,有效率达82%;浙江中医药参与率95.83%,有效率约82%。

中医药抗击疫情效果在全国是有目共睹的,这也将使国际社会对我国中医药发展拥有全新的认知。

徐道情:面对新型疫病,中医传统的治疗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依然具有良好的效果,对未知疾病的处理仍具相对的优势,其辨证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专家论证,先后发布了多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从试行第四版开始,就增加了中医辨证论治和选药组方,给出了初期、中期、重症期和恢复期的参照处方,明确了基本病因病机、分期分阶段及具体的中药治疗复方。这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满足了不同病情患者的不同治疗需求。

2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新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方案针对解除隔离和符合出院标准的恢复期人群给出了治疗和康复指导。其中包括了汤剂、针灸、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传统养生功法、心理疏导、食疗养护禁忌等众多中医治疗方法,可以协同发挥作用。

陈士林:随着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不断更新,中医药的参与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新冠肺炎患者经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治愈出院,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自信,这表明中医药在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医疗状况中优势凸显。

目前,我国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完善,同时,中医药科学研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认可。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色和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已经达到了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医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人民健康理念的变化、疾病谱的变化,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深入人心,从疾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中医药的优势得以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服务方式和内容不断拓展丰富。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邹旭:在疫情防治中,中医药正发挥重要作用。

中西医两套医学的结合,正是我们国家医疗的优势所在,二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新冠肺炎是一种来势凶猛的传染性疾病,但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患者自身免疫的修复能力是康复的主要条件,这固然离不开西医在生命体征支持、抗感染抗炎等方面对症处理;同时也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针药结合,以发挥最大的疗效。

中医在新冠肺炎早中期具有良好疗效,危重症的救治中同样有发挥的舞台。中西医协同,一切为了患者康复,一切为了战“疫”的最终胜利。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里用十六个字解释了人生病的原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是不得病的根本所在。邪就是邪气,指的是致病原因、条件等。人之所以会得病,就是因为身体的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邪气乘虚而入发病。因此,我们针对患者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不同的针药并用方案,同时辅以八段锦、耳穴压豆、穴位敷贴等传统疗法和外治法。一套中医“组合拳”下来,有助患者补益正气。人强壮了,就可以靠他自己的力量祛邪,最终战胜疾病。

主持人:当前,疫情防控处于关键阶段,请具体介绍下您所熟知的中医药领域抗击疫情的有效做法?

陈士林:目前,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参与救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中西医密切协作、联合攻关,发现了一批有效方药和中成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取得了较好疗效。1月24日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第一时间设置抗冠状病毒中药筛选的应急专项,启动所内P2实验室,开始进行抗疫药物筛选工作。

目前,我们已成功构建多个适宜于中药筛选及评价的冠状病毒感染体内外模型;完成了8个诊疗方案中所涉及中药复方及中成药药效筛选与评价;成功筛选了13个具潜在疗效的中成药,明确了10个中药方剂具有潜在治疗价值,其中,部分方剂已在北京地坛医院、佑安医院进行临床观察。我们依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医疗队在武汉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的有效经验方,积极开展医疗机构传统中药制剂申请备案工作,现已向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应急审批及备案申请。我们还承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广使用的中医经典方剂组合“清肺排毒汤”的制备工艺优选及质量标准研究。

下一步,建议尽快开展高质量的中医临床循证研究,掌握临床数据,优化临床与研究的协同性,归纳研究出疾病的征候规律,从而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临床救治率、症状缓解率。加快推进有效方剂及上市中成药筛选,指导临床精准用药。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中医药专家组和科研攻关组,根据中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了符合福建疫情特点的中医药防控新冠肺炎的应用方案,制定了健康人群预防、疑似与确诊人群防控与治疗、恢复期调理的防控方案,并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的认可。中药烟熏方法作为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消毒方法,至今使用人群中新冠病毒感染零报告、感冒零报告。

我们还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建立远程会诊制度。2月1日至今,专家组6人参与省级远程会诊,完成福建省9地市定点医院确诊患者巡诊。我校附属医院还派出4批共102名医护人员,赶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光谷方舱医院及宜昌等地进行对口支援。与此同时,组织老中青结合专家队伍开展湖北和福州的远程会诊,在湖北一线救治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的特有优势。

徐道情: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遵从国家的统一调度指挥,保障疫情防控物资的生产是制药企业的天职。如何在毫不放松、扎实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主动、科学有序地推进复工复产工作是许多企业目前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多种中成药作为推荐用药列入了国家及各省市的诊疗方案,其中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风油精被《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居家预防推荐方案》列为香薰疗法的推荐药物。我们努力降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制定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为疫情预防药品的生产做出企业应有的努力。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全面复工,并且开足马力生产医药物资产品,这些产品将陆续投放市场,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邹旭:2月15日,我们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专家一行至武汉市汉口医院呼吸一区开展中医查房时,恰巧遇到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出现气促、烦躁,呼吸困难等症状。广东医疗队的西医同行们立即用无创机械通气,当时患者大汗淋漓、焦虑不安,难以配合呼吸机,呼吸困难,呼吸30—40次/分,血氧饱和度59%,心率130—140次/分,病情岌岌可危。主诊组医务工作人员立刻邀请我们中医专家一同查看患者病情。

在深入了解具体病情后,我毫不犹豫地取出针灸针,在患者双下肢的两个穴位施针,一边安抚患者,一边捻转着细针,患者烦躁的情绪也逐渐得到缓解,我遂在患者双上肢的两个穴位予以施针,10余分钟后患者逐渐安静下来,生命体征渐趋稳定,呼吸频率降至25次/分,心率也下降到90次/分,外周血氧上升到80%以上。再过30分钟,血氧升至90%以上。此后,给该患者辨证开具中药方剂口服,配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一周后实现脱机,病情明显改善。

我所在的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六病区全体医务工作者全力抢占先机,及时让中医药介入治疗。我们要比病毒速度快,有效阻断病毒的侵袭。通过现代医学先进设备为患者提供氧气疗法,纠正患者机体缺氧,从而有效保护了患者的脏器不受损,同时针药并用辨证施治,提高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当病患身体调节到阴阳平衡状态时,疾病自然而然就消退了。

主持人: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然而中医药事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与瓶颈,我们应如何应对?

陈士林: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完整,在世界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体系中(中医药学、印度阿育吠陀医学、阿拉伯医学)一枝独秀。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以中医药为主的传统医药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系统,从此,中医学病症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被世界主流卫生保健体系认可。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中医药在纯西医医院全面介入还需进一步推动,东西方文化差异增加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难度;中药材品种混乱及道地药材的真伪鉴定方法欠缺,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疗效与安全;中药材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品种产区扩张转移的盲目、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失序;使用植物生长剂、化肥农药的混乱以及生产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对中药材品质的稳定和提升带来严峻挑战。

此外,中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技术开发投入欠缺,主要依靠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科研主体;对中医药基础研究投入也需进一步大力扶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是对中医药临床疗效发挥的有力支撑。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完善,影响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中医药标准的缺乏,阻碍了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步伐。

方同华:近年来,一些医学专家提出医学的目的不是治疗疾病,而是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中医的“治未病”理论恰好符合该观点。中医药在预防医学、保健医学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针灸、推拿、药膳等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们的欢迎。在未来的大健康产业当中,中医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和地位将显著提升。

在医学领域发生重大转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一方面是中医药的传承问题。需要加大中医药人才梯队的培养,加大国医大师经验的挖掘继承。需要政策扶持,资金支持,需要教育引导和文化传播,中医药的精髓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是中医药的发扬问题。临床实践是由医学理论指导的,中医现代化必须首先使中医理论现代化,主要包括中医证候学、单味中药、复方中药的药效及药物动力学、针灸疗法的分子机制、中医疗效评价体系等。

主持人:今后,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疫情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刘昌孝:历史上,我国发生数百次瘟疫,古人成功应用了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疫病经验,《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疫论》等著作成为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世至今。我们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强化基础研究,正确指导经典方剂的创新、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发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省市特别批准的20多种中药方药用于新冠肺炎治疗,这是在非常时期优先审批、因地制宜、百花齐放,也是药品管理的创新。未来,应推进中医药监管科学的发展和循证医学为核心的中药临床研究和评价的发展。我们需要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共同加速宝贵的经典名方的研发、审评规范和产业化进程。

李灿东: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首当其冲应解决好中医传承发展的问题。第一,坚定文化自信,以传承为根基,强化中医思维。深入挖掘中医药疫病防控相关理论,包括五运六气等在疫病预警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温病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并积极挖掘民间或传统的有效防控疗法,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可及的疫情防控技术和方法,并为相关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不断提高防控综合水平。

第二,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以创新为动力。在探索中医药优势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传统中医药的有机结合,推动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创新。深化改革创新,大力推进院校教育改革,把现代高等教育和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相结合,把优秀的学术、临床经验等挖掘出来,为进一步传承研究提供基础。

第三,大力弘扬“治未病”的理念,防患于未然。在如今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下,更要强化防患于未然的健康意识。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以中医药为主体的重大疾病(传染病)防控体系,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教学制度改革力度,更加注重中医药人才“治未病”能力的培养,增强其在重大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和工作能力。

陈士林:“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

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经典明方浩如烟海,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但大多数还在古籍中沉睡。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受到古籍的启迪,这也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启发。我们既要善于从经典古籍中寻找创新灵感、取其精华,也要善于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二者相结合方能带来原创性成果。

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通过协同作战,推行工、农、商、学、研一体化,将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科研及中药外贸形成产业链。

另一方面,伴随全球疾病谱改变及老龄化现象加剧,中医药健康产业迎来巨大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2020年中医药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中医药行业应着力打造“我主人随”的国际领先产业体系,抢抓健康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契机,做好产业全链条顶层设计,实施一体化统筹发展。

方同华:中医药企业要把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作为企业责任与奋斗目标。

为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加快中药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通过制定“高质量制药”发展路线,不断提升各类中药制剂产品质量标准。要从产品标准制定、药材源头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放行控制、市场流通产品质量监测等多个环节入手,实现对产品从中药材到市场流通的过程质量控制,达到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推进中药质量标准成为国际质量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经济日报

企业微信订阅号
企业微信服务号
淘宝官方企业店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    |    (津)-非经营性-2022-0019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大明道20号    邮编:300112    电话:022-27795500    27795105    传真:022-27795500
分享网站